焦虑不安?中医揭示的两个真相,帮你重筑内心安稳
一点小事就如惊弓之鸟,心慌、手抖、冷汗直流;莫名的恐惧像影子一样纠缠,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夜晚辗转反侧,头痛欲裂,或是被噩梦惊醒;明明身体检查一切正常,却总觉得自己得了大病?许多人奔波于各大医院,反复检查,药开了一堆,症状却像潮水,退了又来…… 今天,我从中医的视角,和大家分享两个关于焦虑症的真相。
真相一:胆小心慌,根源在 “胆气不足” 与 “心神失养”!
西医常把焦虑归因于神经递质失衡。但在中医看来,胆主决断。当胆气虚怯时,人就容易像受惊的小动物,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 “吓破了胆”—— 这正是焦虑的典型表现!
胆气不足,又会牵连到 “心”(中医认为心藏神)。心神失去了胆气的护卫和支持,就会变得虚弱不安。于是,失眠多梦、心悸恐慌、精神恍惚这些症状就接踵而至了。
真相二:药物只是 “脚手架”,真正重建 “胆气” 需要你自己!
中医治焦虑症常采取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益气养胆、安神定志的策略,能够调理你的脏腑功能,帮助补充胆气,安定心神,显著缓解那些痛苦的症状。
但是!一个更关键、却常被低估的真相是: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是提供了暂时的支撑。要想真正重建坚固的 “胆气大厦”,让 “心神” 稳稳安住,核心的力量还是在于你自己!
“晒太阳、多交流、敢面对、动起来” 这四把钥匙,才是你亲手打开心结、重铸胆魄、真正滋养心神的根本!
之前有一个 17 岁男孩,病史 1 年,上高二的时候总担心没有发生的事情,心情烦躁、紧张时手出汗,有时伴有心慌、胸闷、头晕、头疼。
经过详细问诊,诊断为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案:
中药:党参、莲子芯、合欢皮、菊花、茯神、蓝布正、醋五味子、贯叶金丝桃等。
西药:马来酸氟伏沙明片
服药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情绪逐渐稳定,身体各种不适也消失了,学习也恢复了正常。
中西联合,增效减副
从医 40 余年,我始终秉承 “中西联合” 的理念干预精神障碍,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二者强强联合,既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疗效,又可以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复发几率。
标本兼治:西医的精准用药能帮助患者快速控制症状,减轻痛苦。中医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内的气血流通、加强脏腑功能、调和阴阳平衡。两者双管齐下,实现标本兼治。
减少不良反应:中药的参与,可逐渐降低西药使用剂量,减轻头晕、嗜睡、恶心等躯体不适,对青少年儿童更安全。
降低复发率:前期西药起效后,后期搭配中药巩固疗效,这种协同作用可大幅度减少复发风险。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受焦虑症困扰,不妨试试中西联合的方式,同时记住那四把钥匙,相信在自身的努力和医学的帮助下,一定能走出焦虑的阴霾,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