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常识

网络游戏障碍与抑郁:交织的心理困境与破局之路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5-15 11:20:10

当你发现孩子连续数小时沉浸在游戏世界,甚至因游戏与家人激烈争吵,成绩一落千丈,这种看似单纯的 “沉迷” 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心理健康危机。如今,网络游戏障碍(IG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9 年,游戏障碍(GD)被正式列入《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 11 版》(ICD-11),其核心症状包括对游戏的控制能力受损、将游戏置于生活首位、因游戏导致功能损害。据统计,全球网络游戏障碍患病率高达 6.04%,且这一问题常与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相伴相生,共同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为何游戏成瘾与抑郁如影随形?

逃避现实:陷入恶性循环的开端

游戏对于许多孩子而言,如同速效 “情绪止痛药”。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紧张的家庭矛盾,他们选择躲进虚拟世界寻求慰藉。然而,这种逃避并非长久之计。长期沉迷游戏会扰乱大脑的奖赏机制,就像反复调高音量后,耳朵对正常声音失去感知,大脑逐渐对现实中的快乐变得迟钝,陷入快感缺失的困境。而当情绪低落时,游戏又成了麻痹自我的 “麻醉剂”,短暂的逃避带来的空虚感,反而会在脱离游戏后加倍反弹,孤独与无价值感如潮水般涌来,促使孩子再次投入游戏怀抱,形成 “成瘾→抑郁→更成瘾” 的恶性循环。

15 岁的小林就是典型例子。父母长期争吵,让他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学习成绩下滑后,他开始沉迷于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里,他是受人敬仰的 “大侠”,可一旦放下手机,现实的冰冷就将他重重包围。随着游戏时间不断增加,他开始失眠、烦躁,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情绪控制 “中枢” 的失灵

大脑中的多个神经网络在游戏成瘾与抑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杏仁核 -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使得孩子对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异常敏感,却难以调动积极情绪;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活动模式,让他们在独处时更容易陷入消极的自我思考;而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如同汽车的油门失灵,让孩子难以控制对游戏的渴望。这些神经机制的紊乱,让孩子即便深知沉迷游戏有害,却依然无法自拔,且抑郁程度越深,自我控制能力越弱。

童年创伤:埋下双重隐患的种子

童年时期经历过家庭破裂、被忽视等创伤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满不安与自我怀疑。游戏成为他们逃离痛苦现实的避风港,在虚拟世界中,他们能短暂忘却现实的残酷。但长期依赖游戏,加之本身自我价值感低,极易陷入抑郁的泥潭。就像被风雨吹打的幼苗,若无法得到及时呵护,便难以茁壮成长。

这些信号,不容忽视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需提高警惕,孩子可能正面临游戏成瘾或抑郁的困扰:

成瘾预警:

·每天游戏时间超过 6 小时,一旦无法上网就烦躁不安、失眠

·刻意隐瞒游戏时长,甚至通过撒谎、偷钱等方式维持沉迷状态

·因游戏与家人频繁发生激烈冲突,却依然无法停止游戏

抑郁预警:

·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对曾经喜爱的事物也提不起兴趣

·经常表达 “活着好累”“没人在乎我” 等消极想法

·出现自伤行为,如用尖锐物品划手、撞墙等

家长的正确应对之道

给予理解,倾听心声

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停止指责。一句 “你就是懒 / 没自制力!” 只会让孩子关上心门,而 “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儿了?陪你聊聊。” 这样的话语,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支持。请记住,游戏成瘾和抑郁都是孩子发出的 “求救信号”,而非单纯的 “不听话”。

寻求专业帮助,避免误区

一旦怀疑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应优先选择精神科或心理科专科医院进行评估,准确判断是单纯游戏成瘾、单纯抑郁症,还是两者共病。同时,要警惕常见误区:认为只要强制孩子戒断游戏就能解决问题,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状恶化;而只关注治疗抑郁,忽视游戏成瘾问题,也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网络游戏障碍与抑郁就像困住孩子的 “双重枷锁”,但只要家长给予理解与支持,借助专业力量,我们就能帮助孩子打破枷锁,重新拥抱真实世界的阳光与美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