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出现手抖、脖子歪?一文读懂“锥体外系反应”与应对指南
正文服用抗精神病药时,有人会出现脖子僵硬、手脚发抖、坐立不安等不适,这些现象在医学上统称为“锥体外系反应(EPS)”。它分为四种常见类型,及早识别、正确处理,就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一、急性肌张力障碍——“突然抽筋” 表现:翻白眼、头颈扭转、张口困难、身体反弓,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到数天内突然发生。
高风险药物:氟哌啶醇、利培酮、帕利哌酮。
急救: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肌肉注射东莨菪碱或苯海拉明,数分钟即可缓解。
二、静坐不能——“坐不住的烦躁” 表现:心里像蚂蚁爬,必须来回走动或原地踏步才能稍舒服。
高风险药物:氟哌啶醇、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利培酮。
对策:
1.复诊调药:减量、换用 EPS 风险较低的药物(如喹硫平、氯氮平)。
2.辅助用药:医生可短期给予劳拉西泮、普萘洛尔或低剂量抗胆碱药。
三、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动作变慢、手抖” 表现:表情减少、动作迟缓、肢体僵硬、静止性震颤、流口水。
对策:
1.加用抗胆碱药(如苯海索)或多巴胺激动剂。
2.避免自行停药,医生会根据病情逐步调整方案。
四、迟发性运动障碍(TD)——“长期用药后的怪动作” 表现:口、舌、面部不自主咀嚼、咂嘴、伸舌,常于用药数月或数年后出现。
最新治疗:
1.氘丁苯那嗪、缬苯那嗪等新型药物疗效确切。
2.尽早换药或减量,切勿自行停药。
3.定期复诊,做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筛查。
日常小贴士 • 记录:把发作时间、持续时长、伴随动作写在手机或笔记本里,方便医生判断。
• 防跌倒:出现僵硬或抖动时,起坐、走路动作放慢,家中移除门槛、杂物。
• 非药物缓解:温水泡脚、轻柔按摩、八段锦/太极等温和运动可改善僵硬与焦虑。
• 中医调理:在医生指导下,针灸(风池、合谷、足三里)及辨证中药(如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可辅助减轻症状。
最重要的一句话任何不适都要“先问医生,再行动”。抗精神病药需要“个体化”调整,切勿擅自加减药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