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30年:抑郁症治疗别踩这4个“坑”,否则吃药可能白搭!
从医三十余载,我接诊过无数抑郁症患者,在临床中发现一个明显规律:有些患者恢复迅速,能较快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而另一些患者却陷入 “反复怪圈”,病情时好时坏,即便坚持服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其实,抑郁症的治疗从来不是 “吃对药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药物、心理、生活方式共同发力的综合过程。生活中若不避开一些关键 “禁忌”,哪怕用再好的药,也可能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今天,我就结合临床经验,跟大家聊聊抑郁症最 “怕” 的 4 件事,避开这些雷区,才能让治疗少走弯路!
01、怕 “憋”—— 情绪闷在心里,肝气郁结难疏解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脏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如果长期把烦心事藏在心里,不倾诉、不释放,就像给情绪 “关了禁闭”,肝气会逐渐郁结,进而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胸闷得像压了块石头、胁肋隐隐作痛、到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我曾遇到一位 28 岁的患者,工作中受了委屈从不跟人说,家里的压力也自己扛,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最后确诊抑郁症。其实情绪就像洪水,一味 “堵” 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不如主动 “疏”:心里难受时,找信任的家人朋友聊一聊,把情绪 “倒” 出来;也可以写日记,把说不出口的话落在纸上;哪怕是去操场跑两圈、出一身汗,让身体释放出内啡肽(被称为 “快乐激素”),或者痛痛快快哭一场,都能帮肝气顺畅,让情绪松口气。
02、怕 “乱”—— 作息颠倒熬夜,气血耗伤加重抑郁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熬夜” 和 “作息不规律” 就是 “隐形杀手”!
中医讲究 “天人相应”,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肝胆经修复的黄金时段,此时身体需要深度休息来养足肝血。如果长期熬夜,肝胆得不到充分调理,肝血会慢慢不足;而肝血亏虚又会反过来影响情绪,让烦躁、低落的感觉更强烈,形成 “熬夜→情绪差→更难睡” 的恶性循环。
很多患者跟我诉苦:“赵主任,我晚上瞪着天花板到天亮,白天浑身没劲儿,躺着也觉得累。” 这正是作息紊乱导致的气血耗伤 —— 睡眠差会让身体越来越虚,而气血不足又会加重抑郁症状,整个人陷入 “越歇越累” 的困境。所以,哪怕暂时睡不着,也建议固定时间上床、起床,慢慢调整作息,给身体一个恢复的 “节奏”。
03、怕 “独”—— 封闭自己不社交,阳气不足情绪沉
抑郁症最 “怕” 的,还有 “一个人躲起来”。中医说 “阳主动,阴主静”,阳气能推动身体机能、温煦精神状态;如果长期独处,不跟人交流、不外出活动,阳气就会像 “小火苗” 慢慢减弱,情绪也会越来越低沉,甚至连出门买东西都觉得费劲。
其实不用刻意做复杂的事:每天早上晒 15 分钟太阳,阳光里的紫外线能帮身体合成维生素 D,悄悄调节情绪;饭后在小区散散步,感受风的温度、树叶的声音;哪怕只是跟楼下的阿姨打个招呼、跟老朋友发几句语音,都能让阳气慢慢 “升” 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像给情绪 “充电”,能帮你增强心理韧性,慢慢走出低谷。
04、怕 “急”—— 追求速效频繁换药,反而打乱治疗
很多患者刚吃药几天,就着急问 “怎么没效果”,甚至听人说 “某个偏方有用”,立刻停掉医嘱药去尝试。结果药换了一种又一种,不仅没好转,还可能让身体对药物的反应更混乱。
我必须跟大家说清楚:抑郁症的调理需要 “耐心”。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药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通常需要 2-4 周才会逐渐起效,有些西药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就像种庄稼,不能刚播种就盼着收获。
所以一定要记住:按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哪怕暂时没感觉,也先跟医生沟通,不要自己随便换药、停药。坚持下去,才能让治疗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如果您正在被抑郁、焦虑、失眠、精分、双相、强迫等精神心理疾病困扰,不知道该如何调整,不妨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24 小时内有专业人员与您详细沟通,帮您找到更适合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