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抑郁症

孩子停抗抑郁药,没有“万能公式”:一份给家长的实操避险指南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26 11:26:58

1、先划红线

● 停不停药,必须由儿童精神科医生综合评估,家长、孩子、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决策。

● 任何“快速停药”“抄同学方案”“自己减半片”的做法,都可能把可逆不适变成复发危机。

2、评估五连问(医生也会问这些)

1. 药效:过去 4–6 周症状评分(如 RCADS、PHQ-9)是否下降 ≥50%?

2. 稳定:完全缓解已持续多久?(指南建议 6–12 个月)

3. 共病:是否合并 ADHD、焦虑障碍、躯体疾病?

4. 环境:近期有无转学、分班、父母离异、校园霸凌等应激源?

5. 支持:家庭能否做到每周至少一次情绪“复盘”+ 24 h 监护?

五问里只要有一项“红灯”,暂缓停药,先处理风险。

3、减药节奏:慢就是快

● 氟西汀(半衰期长):每 2–4 周减 10%–20%,末次可隔日服。

● 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半衰期短):每 1–2 周减 10%,最后阶段用液体剂型,可精确到 0.1 mL。

● 全程≥6–8 周,复发史≥2 次者建议≥12 周。

● 每次减量前填写 3 份量表(孩子自评+家长+老师),任何一条曲线抬升 >20%,原地踏步或回退一步。

4、停药不适 vs 复发——一张表秒懂

| 维度 | 停药反应 | 疾病复发 | |---|---|---| | 时间 | 几小时~7 天 | 通常 ≥2 周,氟西汀可迟至 3 个月 | | 持续 | 1~3 周自行消退 | 持续 ≥2 周且逐周加重 | | 核心症状 | 头晕、电击感、恶心、情绪波动大 | 原发抑郁/焦虑症状再现,如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杀意念 | | 再给药反应 | ≤48 h 明显缓解 | 需 2–6 周才见效 |

5、对症“小药箱”(仅作科普,剂量须由医生换算)

睡眠乱:褪黑素 1–3 mg 睡前;或雷美替胺 1 mg。

“电击头”:维生素 B2 + 镁剂,或低剂量普萘洛尔 10 mg。

胃肠“翻江倒海”:格隆溴铵 0.5 mg 早晚各一次,连用 3–5 天。

肌肉酸痛:对乙酰氨基酚 10–15 mg/kg,每日不超过 3 次。

烦躁冲顶:羟嗪 0.5 mg/kg 分次,或短期小剂量氯硝西泮 0.01 mg/kg(≤2 周)。

6、中医辅助:可尝试,不神秘

● 肝郁气滞型(易怒、胁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 心脾两虚型(失眠、健忘):归脾汤。

● 耳穴压豆(神门、心、皮质下)+ 针灸(百会、印堂、内关)可减 20%–30% 停药反应强度。

务必找正规中医院儿科或针灸科,汤剂需重金属、农残检测合格。

7、家长 3 个“每日动作”

① 睡前 3 min“情绪温度计”:让孩子用 0–10 打分并记录。

② 每周同一秤称重:SSRI 减量期体重骤降 >5% 提示隐匿抑郁。

③ 每月一次学校“微访谈”:约班主任 + 心理老师,收集课堂注意力、同伴冲突事件。

8、何时立即回医院

● 停药反应评分 >中度(CLD 量表 ≥14 分)且 72 h 不缓解。

● 出现自杀意念、自伤行为、幻觉或躁狂表现。

● 连续 3 晚完全无睡眠或进食量 <平时 50%。

9、最后一句话

抗抑郁药不是“毒药”,也不是“维生素”;停药是一次“精密的着陆”,而不是“跳崖”。把节奏放慢,把雷达打开,把专业团队拉满,孩子才能真正飞离抑郁的跑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