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临床常用苯二氮䓬类药物速览:起效时间、适用场景与戒断陷阱
苯二氮䓬类(BZDs)通过增强 γ-氨基丁酸(GABA)A 受体的抑制效应,发挥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及中枢性肌松作用,广泛用于焦虑障碍、失眠、癫痫急性发作及围术期镇静。以下 5 种代表药物在起效速度、作用时长、代谢途径与特殊人群安全性方面差异显著,临床需个体化选择。
1、咪达唑仑
关键药动学:水溶性,首过效应显著;t½ 1.5–3 h,代谢产物无活性。
适应证:
– 入睡困难型失眠(短期)
– 急性惊厥持续状态
– 诊断性操作(胃镜、支气管镜)及全麻诱导镇静
要点:注射液忌与碱性药物配伍;呼吸抑制与血压下降呈剂量依赖性。
2、奥沙西泮
关键药动学:t½ 5–15 h,葡萄糖醛酸化直接失活,不依赖 CYP450。
适应证:
– 广泛性焦虑、急性酒精戒断症状
– 辅助抗癫痫(联合用药)
要点:老年及轻-中度肝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长期用仍可致依赖,需≤4 周递减停药。
3、艾司唑仑
关键药动学:t½ 10–24 h;主要经 CYP3A4 氧化。
适应证:
– 入睡困难伴睡眠维持障碍
– 术前焦虑
要点:次日残余嗜睡(“宿醉”)发生率 10–30%;老年人起始剂量减半,防跌倒与呼吸抑制。
4、劳拉西泮
关键药动学:t½ 10–20 h,葡萄糖醛酸化失活,无活性代谢物。
适应证:
– 急性焦虑发作(含抑郁焦虑混合状态)
– 易醒型失眠、酒精戒断相关激越
要点:成瘾风险低于地西泮,但连续使用 >2 周即可出现耐受;影响记忆编码,避免驾驶。
5、地西泮
关键药动学:t½ 20–50 h,活性代谢物去甲地西泮 t½ 50–100 h,肠肝循环明显。
适应证:
– 惊恐障碍、肌紧张性头痛、特发性震颤
– 反射性肌肉痉挛、癫痫持续状态首剂
– 麻醉前给药
要点:长期应用易蓄积,停药后 2–4 周仍可出现反跳性焦虑;老年人剂量减少 50%,防共济失调。
共性警示
● 连续使用任何 BZD 超过 2–4 周均可产生躯体依赖;突然停药可致癫痫发作、谵妄。
● 联合阿片类或酒精时,呼吸抑制与猝死风险呈指数级升高。
● 妊娠、重症肌无力、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禁用。
临床决策建议
1、首选短效(咪达唑仑、劳拉西泮)用于短期失眠或急性激越;长效(地西泮)仅用于癫痫或慢性肌痉挛等需持续覆盖的指征。
2、老年人及肝病患者优先选奥沙西泮或劳拉西泮,避免地西泮与艾司唑仑。
3、处方前评估依赖风险,制定≤4 周停药计划,并逐步减量(每 5–7 日减少 10–25%)。
(注:本文仅作药学资料整理,具体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