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常识

精神科用药: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完美救星”——一份给患者与家属的理性使用指南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16 10:58:50

“我对这药又怕又离不开。”——几乎每天在门诊都能听到这句话。

精神科药物确实像一把双刃剑:用对了,它是把你从悬崖边拉回来的那只手;用错了,也可能给肝脏、代谢、神经系统添新伤。临床最常见的两个极端是——

1. 把药当毒药,症状一缓解就偷偷停,结果两周后复发得更狠;

2. 把药当“护身符”,哪怕体重暴涨、手抖心慌也硬扛,最后副作用压垮了生活。

药本身无罪,关键在于“懂它的脾气”。下面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一次讲透。

一、它到底好在哪儿?——快速“踩刹车”

40岁的王先生,焦虑抑郁急性期,整夜不眠、滴水不进,有强烈轻生念头。

给予规范剂量的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组合,第5天他能坐下来吃完一碗热汤面,第10天主动要求复工。

对于精神分裂、双相Ⅰ型躁狂、严重抑郁伴自杀意念,药物是唯一能在最短时间内“踩刹车”的工具。没有这一步,后续的心理治疗、社会康复都无从谈起。

二、它为什么会“伤人”?——99%与“用法”有关

1. 剂量陷阱:一位20岁姑娘自觉“多吃好得快”,把医嘱剂量翻倍,三天后出现心悸、肌阵挛,被急诊抬进来。

2. 不复查:长期吃奥氮平、氯氮平却不查体重、血糖、肝功,半年后血糖飙到20 mmol/L,人胖了20公斤。

3. 相互作用:一边吃抗抑郁药,一边网购“增高”保健品,结果5-HT综合征险些要命。

三、把风险降到最低,只要记住4句话

1. 起步低、加量慢、减量更慢——所有调整都让医生签字。

2. 副作用一露头就记录,24小时内反馈,别硬扛。

3. 定期复查“3+1”:体重、血常规、肝肾功能 + 心电图(或脑电图)。

4. 联合非药物疗法:中医调理脾胃、认知行为治疗、运动处方,既能减少药量,也能缓解副作用。

王先生后期就是把奥氮平减量20%,配合针灸+八段锦,体重回落8公斤,血糖正常,病情18个月未复发。

四、给家属的三句提醒

1. 不要当“警察”天天盘问“你吃药没”,而是当“秘书”帮忙分装、记录。

2. 出现“转躁”“自杀信号”等红灯行为,第一时间带人就诊,而不是争论“你是不是想不开”。

3. 把家里所有可能用于自伤的药品、锐器上锁,比任何劝说都有效。

五、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减药、停药?

必须同时满足:

① 症状完全缓解≥1年(精神分裂≥2年);

② 社会功能恢复至病前水平;

③ 连续两次评估(间隔3个月)复发风险<10%;

④ 医生、患者、家属三方签字,制定“逐级减量+预警方案”。

缺少任何一条,都不建议动药。

结语

精神科药物不是敌人,也不是万能神。

把它当成一位“性格耿直的队友”:懂规则、勤沟通,它能救你;擅作主张、冷落它,就可能被反噬。

理性用药,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温柔的负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