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障碍:正确认识与科学治疗
大家好,我是精神科医生姚万国。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与丰富饮食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一种常被误解为“沉溺口腹之欲”的心理疾病,正悄然对许多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这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强烈的失控感以及显著的心理痛苦为核心特征的进食障碍,不仅会引发肥胖、代谢紊乱等一系列身体问题,还常常与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共病,成为患者身心双重煎熬的源头。
暴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简称 BED),又名暴食症,是一类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进食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且这种进食行为是反复发作的、冲动性的,并伴有进食时的失控感,患者还存在与暴食相关的显著痛苦,但与之不同的是,BED 患者并无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行为。这种紊乱的进食行为可导致胃肠道疾病、高血压、肥胖、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等诸多躯体问题。同时,BED 也常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共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随着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由此带来的医疗负担也在逐年增加,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BED 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冲动性暴食,伴有进食时的失控感,至少在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生 1 次,并且患者会对暴食行为感到显著的痛苦。当每周有多次暴食发作且有相关的显著痛苦,症状持续时间只有 1 个月时,也可做出诊断。
在对 BED 进行诊断时,需要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一、神经性贪食:在诊断 BED 时,需与神经性贪食进行鉴别。两者均有反复、冲动的失控性暴食,但神经性贪食患者在暴食后会有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如自我诱发呕吐、过度运动等,而 BED 患者没有补偿行为,且常有超重或肥胖,这一点可作为两者的鉴别依据。
二、肥胖:BED 容易导致肥胖,但肥胖的原因多种多样,并非只有暴食这一因素,例如单纯性肥胖、其他代谢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导致肥胖。与没有 BED 的肥胖个体相比,BED 患者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度评价水平更高,且精神疾病的共病比例也更高,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更好,这些特点可供鉴别。
三、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非典型特征中包括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有些患者也会出现暴食症状,但暴食的频次、暴食的量、持续时间通常达不到暴食障碍的标准。如果患者同时符合两种障碍的全部诊断标准,则应给予两种障碍的诊断。
四、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也可能存在暴食症状。如果患者同时符合两种障碍的全部标准,应给予两种诊断。
对于 BED 的治疗,其目标是减少或停止暴食以及相关的精神病理症状,减轻情绪和其他精神症状,改善躯体状况,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BED 的治疗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研究证实,心理治疗在减轻暴食行为和改善抑郁情绪方面较药物治疗更为有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心理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虽然多种药物在短期内可以帮助 BED 患者有效减少暴食行为,但其中不少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当 BED 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反应不佳,或者共病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时,可考虑加用药物治疗,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
如果您在治疗过程中遇到药物副作用、减药后复发或症状迁延不愈等问题,不必过于担心,可以联系我进行免费咨询。您可以将用药记录和实验室报告发送给我,我将为您定制个性化的西药减量或停药方案。我还会结合代谢数据优化药物组合,帮助您管理副作用,并建立症状 - 药物 - 代谢指标的量化关联体系。
数据显示,对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只要定期进行数据化评估,并且与医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