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选药避坑指南:精神科常用的2个“真香”与2个“劝退”安眠药
长期失眠像慢性失血,拖垮身体也拖垮情绪。面对货架上五花八门的助眠药,很多人“两眼一抹黑”。今天用精神科医生的视角,给你一份极简“选药清单”——只讲结论,不绕弯子。
一、直接劝退:这两个药别再吃
1、地西泮(安定)
“老牌安眠药”≠“安全”。长效苯二氮䓬,半衰期长达20-50 小时。老年人一次服用,第二天可能“人醒了,脑子还在睡觉”,跌倒、骨折风险飙升。《中国失眠指南》和美国老年医学会双双把它列入“≥65岁慎用黑名单”。
2、氯硝西泮(氯硝安定)
抗焦虑、抗癫痫出身,拿来催眠属于“大材小用”。问题是:
• 诱导的是“假睡”,第二天脑袋发木,记忆断片;
• 半衰期30-40 小时,宿醉感明显;
• 连续吃4周,成瘾风险陡增。
一句话:短期偶尔救急可以,长期吃等于“花钱买难受”。
二、值得考虑:这两个药相对靠谱
1、唑吡坦(思诺思)
专攻“入睡困难”,15-30 分钟起效,6小时代谢干净。
优势:
• 选择性激动GABA-A受体,只催眠不抗焦虑,白天不“断片”;
• 连续吃4周以内,成瘾率<1%。
注意:仅限短期(≤4周),半夜加量会梦游、半夜吃外卖,吃完立刻上床。
2、右佐匹克隆(艾司佐匹克隆)
“升级版佐匹克隆”,半衰期6-8小时,兼顾入睡困难和夜间易醒。
优点:
• 接近自然睡眠结构,第二天头脑清醒;
• 长期(3-6个月)研究显示,耐受性与安慰剂相当;
• 老人、肝功能轻度异常者也能用,剂量减半即可。
提醒:嘴里可能留点苦味,喝口牛奶就能缓解。
三、吃了药还是睡不着?试试“中西合璧”
• 西药负责“快速止损”,中药/针灸负责“长期维稳”。
• 临床常用组合:
右佐匹克隆 + 酸枣仁汤(心肝血虚型)
唑吡坦 + 耳穴压豆(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型)
• 关键:先由医生辨证,再决定方案,别自己“拼乐高”。
一句话总结:
失眠不是缺药,是缺对的药。如果你已经踩过坑,或正在犹豫要不要吃药,带上你的用药记录和睡眠日记,来门诊找我聊聊——把觉睡好,才有力气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