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常识

“西药救急,中药调本”——精神科门诊的一纸解惑书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4 14:04:04

在精神科门诊,几乎每周都有患者把同样的问题抛给我:“为什么很多医生斩钉截铁地说,中药治不了精神类疾病,只能吃西药?”

问题背后,其实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套诊疗语言在“频道错位”。

一、为什么西医同行常把中药“拒之门外”

1、机制透明 vs 机制模糊

西药的靶点清晰:升高5-HT、阻断D2、调节GABA……血药浓度、起效时间、半衰期都有量表可测,就像给“跑偏”的神经回路搭了一座“临时钢架桥”,数据一目了然。

中医讲“补肾填精、健脾养心”,起效单元是“证”而不是“分子”,很难用“几天升高多少纳克每毫升”去对标,自然容易被“精准思维”判为“证据不足”。

2、临床“翻车”案例太多

精神类疾病最怕“断药—复发—加量”的恶性循环。不少医生见过患者擅自停西药、改服网络偏方,结果症状反弹、住院翻倍。西药有统一剂量梯度,好复制;中药高度依赖辨证,一旦辨错,疗效“滑铁卢”肉眼可见。风险面前,医生倾向于选“标准化方案”避险,无可厚非。

二、中药真的“无效”吗?

我在门诊常遇到这样的“残存不适”:

——情绪被西药摁住了,却依旧乏力、口干、便秘、月经乱;

——药量一加再加,手抖、嗜睡、体重飙升。

此时用中药调脾胃、和阴阳、化痰瘀,一方面能把“西药管不到”的体质漏洞补上,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副作用、降低复发率。

一句话:西药“踩刹车”,中药“修发动机”,各司其职。

三、给患者与家属的实操建议

1、急性期(自杀风险高、幻觉冲动明显):

首选西药,快速控症,先救命再谈其他。

2、巩固/维持期(症状缓解但功能残缺):

在精神科医生许可下,引入中医辨证,把睡眠、食欲、月经、性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拉回到及格线。

3、减药/停药期:

必须“西药主导、中药辅助、心理支持”三管齐下,每2~4周评估一次,慢减、稳降,切忌“大跃进”。

4、选中医要注意

① 找“既懂辨证又懂精神药理”的中医师,避免“江湖方子”;

② 主动告知正在服用的西药,规避相互作用;

③ 所有处方留底,方便西医随访时溯源。

结语

精神类疾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多维失守,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多重受压。与其站队“中药好还是西药好”,不如让两套体系“错峰上岗”:

——急症时,让西药先扛雷;

——慢病时,让中药修根基;

——全程用心理支持和家庭关怀做“黏合剂”。

如果您或家人正被抑郁、焦虑、双相、精分、失眠等困扰,对用药、减药、副作用有顾虑,欢迎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微信/电话),24小时内会有专业团队与您一对一沟通,制定“中西协同”个体化方案。我们一起把“病”过成“生活”的一小段,而不是全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