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焦虑症

查不出病却总喊疼?——90%人忽略的“情绪型疼痛”真相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9 13:48:45

一到下午背就抽痛,夜里膝盖突然酸胀,胸口发闷像压了块石头……很多人为此跑遍医院,CT、核磁、心电图全做一遍,报告却写着“未见明显异常”;也有人查出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可止痛药、膏药轮番上阵,疼痛依旧如影随形。问题到底出在哪?

现代医学逐渐发现:慢性疼痛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情绪在说话”——焦虑、紧张、长期压抑就像隐形电流,持续刺激神经,最终让身体拉响“假警报”。

一、焦虑为什么会让身体疼?

大脑里有一条“情绪-疼痛高速公路”:

• 长期焦虑→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肌肉血管痉挛→局部缺氧、乳酸堆积→疼痛

• 焦虑同时降低疼痛阈值,同样的刺激在焦虑者身上被放大数倍

中医称之为“肝气郁结,不通则痛”。气堵在哪儿,哪儿就胀、就痛、就僵。

二、情绪型疼痛的3张“面孔”

1. 游走胀痛型

位置不固定,今天肩颈、明天腰骶,像有股气乱窜。生气、熬夜、赶deadline时加重,伴烦躁、叹气、入睡困难。

2. 针扎刺痛型

痛点固定,疼起来像触电或针扎。患者常反复百度、怀疑自己“得大病”,越紧张越疼,形成恶性循环。

3. 绵绵隐痛型

说不清哪儿不舒服,就是“浑身不得劲”,伴怕冷、乏力、声音低、易惊吓。这类人多属于“气血不足+胆小易惊”体质。

三、中医“情绪止痛”三步法

(以下方案需由执业中医师辨证后加减使用)

1. 疏肝理气——对付游走胀痛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散化裁

• 柴胡6 g、香附10 g、川芎6 g——疏肝行气

• 陈皮10 g、佛手10 g——醒脾化胀

• 葛根15 g——舒缓肩颈;酸枣仁15 g——安神助眠

日常代茶饮:玫瑰花3朵+陈皮3 g+薄荷2片,80℃水泡5分钟,胸闷时啜几口。

2. 活血通络——化解固定刺痛

方药举例:血府逐瘀汤化裁

• 桃仁10 g、红花6 g——活血祛瘀

• 当归10 g、川芎6 g——养血行血

• 加夜交藤30 g、合欢皮15 g——安神解郁

睡前用红花15 g+艾叶30 g煮水泡脚20分钟,引血下行、促睡眠。

3. 补益气血——抚平绵绵隐痛

方药举例:归脾汤化裁

• 党参15 g、炙黄芪20 g——健脾补气

• 当归10 g、龙眼肉15 g——养血安神

• 远志6 g、柏子仁10 g——定志除怯

食疗:黄芪15 g+当归5 g+红枣3枚+乌骨鸡半只,炖汤每周2次,既补气血又安抚情绪。

四、给“情绪型疼痛”患者的4个提醒

1. 疼痛≠矫情

国际疼痛学会已将“无器质性病变的慢性疼痛”正式列为疾病,需要被看见、被治疗。

2. 先调神,再调身

每天10分钟“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给交感神经“踩刹车”。

3. 运动是最便宜的“止痛药”

快走、八段锦、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150分钟,可提高体内“天然吗啡”——内啡肽水平。

4. 必要时中西医结合

若疼痛伴随明显焦虑、抑郁症状,可在精神科/心身科医师指导下,短期小剂量使用抗焦虑药物,配合针灸、中药,疗效往往1+1>2。

结语

身体是最诚实的“情绪记事本”。当疼痛反复查无实据或久治无效时,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有多久没真正放松了?把焦虑说出来、写出来、动起来,再配合专业医师的辨证调理,很多“顽痛”自然会柳暗花明。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健康科普,具体用药及治疗方案请务必面诊专业医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