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副面孔的“黑狗”:医生最怕被忽视的抑郁陷阱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2 13:34:41
1. 重度抑郁——“不哭不闹”的崩塌
当患者不再流泪、不再抱怨,却出现表情呆滞、动作迟缓、连疼痛都漠然时,往往提示情感系统全面关闭。这是自杀风险最高的阶段,需要立即就医,而非误以为“想开了”。
2. 阳光型抑郁——“完美微笑”的定时炸弹
外表幽默、高效、零负能量的人,可能在深夜独自崩溃。由于长期压抑,他们一旦失控,常伴随剧烈的自伤冲动。亲友能做的,是主动询问、倾听,而非简单夸赞“你真坚强”。
3. 过山车式情绪——“突然好转”的警报
抑郁数日,忽然通宵亢奋、花钱如流水、口若悬河,这不是痊愈,而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轻躁狂相。若此时单用抗抑郁药,可能诱发更严重躁狂甚至精神病性症状。准确识别双相,必须由精神科医师面诊并完善病史评估。
温馨提醒
• 任何类型的情绪异常,持续两周以上且影响功能,都应到正规医院精神科就诊。
• 诊断和用药需个体化,切勿自行加减药或听信偏方。
• 亲友的陪伴关键是:倾听、不评判、鼓励就医;必要时陪同挂号、服药提醒、危机时刻拨打医院电话。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早发现、早评估、早治疗,才是与“黑狗”和平共处的真正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