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 30 年忠告:抑郁症越治越重?多半是踩了这 3 个 “致命坑”
在临床门诊坚守三十余年,我见过太多抑郁症患者满怀希望踏上治疗之路,却因误入歧途,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愈发严重。其实,抑郁症绝非不可治愈的绝症,但很多人在治疗中不知不觉踩中 “三大坑”,让康复之路变得坎坷。今天,我就结合大量临床案例,深入剖析这些误区,帮大家拨开治疗迷雾,少走弯路!
01、只治 “心”,不调 “身”:治标不治本的无效努力
不少患者和家属都存在一个片面认知:抑郁症就是 “想不开”“心理脆弱”,只要靠心理咨询疏导情绪、自己调整心态,就能彻底痊愈。可事实远非如此,抑郁症是身心同病的复杂病症,不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还常常伴随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头晕乏力、躯体疼痛等身体机能紊乱问题。
人体的心理与生理本就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比如曾有位 28 岁的女性患者,确诊抑郁症后只坚持做心理咨询,忽视了长期失眠、消化不良的症状,半年后情绪问题不仅没缓解,还出现了严重的贫血。这就是因为只盯着心理疏导,却放任身体失衡持续恶化,最终陷入 “情绪差→身体虚→情绪更差” 的恶性循环,治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正确的治疗逻辑应是 “身心同调” :既要通过疏肝解郁打开 “心结”,又要健脾养心、调理脏腑,增强身体的基础抵抗力。在临床中,我会根据患者具体体质辨证施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来疏通气机、缓解抑郁情绪,同时搭配归脾汤、酸枣仁汤等健脾安神的方剂,调理脾胃功能、滋养心神。就像那位 28 岁的患者,在调整治疗方案、坚持身心同调后,不仅失眠、消化不良的问题解决了,情绪也逐渐开朗,半年后便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02、过度依赖西药:停药就复发,还伤了气血
不可否认,抗抑郁西药在快速缓解急性症状方面有一定作用,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暂时改善情绪。但门诊中更常见的情况是:患者服药时症状减轻,一旦减量或停药,病情就迅速反弹,甚至比之前更严重。这是因为西药多是 “对症治疗”,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就像用 “外力” 暂时按住了症状,却没修复身体的 “内在漏洞”。
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服用西药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有位 50 岁的男性患者,连续服用抗抑郁药 5 年,不仅出现了严重的头晕、口干、便秘,还查出了肝肾功能轻度损伤 —— 这正是药物长期作用下,气血受损、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治疗则更注重 “标本兼治”,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从根源上降低复发风险。对于长期依赖西药的患者,我会采用 “中药辅助、逐步减停” 的策略:先用归脾汤补养气血、修复脏腑损伤,用酸枣仁汤安神助眠,缓解西药副作用;待身体状态稳定后,再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减少西药用量,最终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上述那位男性患者经过 1 年的中西医结合调理,成功停掉了西药,副作用消失,随访 2 年也未复发。
03、盲目进补:本想补身体,反而 “火上浇油”
很多抑郁症患者觉得自己 “浑身无力、精神差” 就是 “太虚了”,于是盲目购买人参、阿胶、鹿茸、燕窝等名贵补品,结果不仅没补出效果,反而越补越烦躁、失眠加重,甚至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等症状。
这是因为抑郁症患者的体质大多 “虚实夹杂”,并非单纯的 “虚”。比如肝郁化火的患者,本身就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失眠多梦等 “上火” 症状,若再吃人参、鹿茸等温补补品,无异于 “火上浇油”;而痰湿内阻的患者,脾胃运化能力弱,盲目服用阿胶等滋腻补品,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湿更盛,抑郁症状也随之加剧。
正确的进补方式是 “先调后补” :先通过中药调理,打通气机、清除瘀滞、平衡脏腑功能,待身体状态趋于平和后,再根据具体体质适当进补。比如肝郁的患者先疏肝解郁,痰湿的患者先健脾化痰,之后再用温和的补益方剂如八珍汤、参苓白术散等慢慢调理,才能真正达到 “补而不滞、养而不腻” 的效果。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场 “持久战”,选对方向比盲目努力更重要。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被抑郁、焦虑、失眠、精分、双相、强迫等精神心理疾病困扰,不知如何应对,欢迎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提供免费咨询服务,24 小时内会有专业人员与您详细沟通,为您量身定制科学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