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常识

三类精神科常用药长期服用或升高痴呆风险——科学用药与中西联合应对策略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8 14:23:29

精神科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及时缓解症状、帮助患者重返生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最新研究提示,以下三类药物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显著提高痴呆发病风险,须引起患者、家属及医生共同关注。

一、苯二氮䓬类(BZD):安定、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

• 作用:快速镇静、抗焦虑、助眠。

• 风险:连续服用>3–6个月,记忆、注意力下降及认知衰退的风险明显升高。

• 机制:药物增强γ-氨基丁酸(GABA)抑制效应,长期抑制可扰乱神经递质平衡,并造成海马体积缩小,损害学习记忆功能。

二、部分抗精神病药:传统类如氯丙嗪、氟哌啶醇;以及高剂量使用的新型药物

• 作用:控制幻觉、妄想、躁狂。

• 风险:长期高剂量应用可致神经元损伤、神经可塑性下降,并伴随代谢综合征(高血糖、高血脂),进一步加速脑功能退化。

• 提示:老年患者、痴呆前驱期人群尤其需谨慎评估剂量与疗程。

三、抗胆碱能效应强的药物:部分传统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及对症药物(如苯海索、阿托品)

• 作用:缓解锥体外系反应或胃肠痉挛。

• 风险:长期阻断乙酰胆碱信号,可造成记忆、学习及执行功能显著下降,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 建议:定期评估认知功能,必要时换用低抗胆碱能活性的替代药。

如何科学应对?——“中西联合、分层管理”三步走

1、精准评估,定期复盘

• 每3–6个月复查认知量表(MMSE/MoCA)与代谢指标;

• 与主治医生共同讨论“最低有效剂量”与“可停药窗口”。

2、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

• 急性期:西药快速控症状;

• 巩固期:辨证使用中药、针灸、耳穴压豆等,减少西药剂量,降低头晕、嗜睡、胃肠不适等副作用;

• 维持期:中药调肝脾、养心安神,预防复发,随访数据显示复发率可下降约30%。

3、非药物干预同步推进

• 认知训练、正念减压、规律运动、地中海饮食;

• 家属教育与支持,共同监测用药依从性与认知变化。

温馨提醒

若您或家人正受抑郁、焦虑、失眠、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困扰,或担心药物副作用,请向专业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咨询,制定个体化减药或换药方案,切勿擅自停药。

(本文仅作科普,不能替代面诊。如需进一步帮助,可留下联系方式,24小时内将有专业团队与您联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