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指南:11 种精神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科学应对策略(上)
精神类药物是精神疾病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但其不良反应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危及安全。以下将 11 种常见不良反应重新梳理,按症状识别-处理原则-就医指征的逻辑呈现,方便患者、家属及基层医务人员快速查阅。
一、锥体外系反应(EPS)
EPS 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最易出现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分为 4 种类型:
1. 急性肌张力障碍
• 识别要点:突发斜颈、颈后仰、眼球上翻(动眼危象)、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伴明显焦虑、出汗、心动过速。
• 处理:立即肌注东莨菪碱 0.3 mg 或苯海索 2 mg;24 h 内症状可完全缓解。
• 就医指征:首次发作或症状持续 >30 min 需急诊处理,排除破伤风、癫痫等鉴别诊断。
2. 静坐不能
• 识别要点:主观“坐不住”,不停变换姿势,伴焦虑、激越,严重者出现自杀意念。
• 处理:首选普萘洛尔 20–40 mg/日;若心率 <60 次/分改用劳拉西泮 0.5–1 mg 临时口服。
• 就医指征:出现伤人、自伤冲动立即就医。
3. 类帕金森综合征
• 识别要点:静止性震颤、齿轮样肌强直、面具脸、小步前冲步态。
• 处理:口服苯海索 2 mg 每日 1–2 次;若症状顽固或伴吞咽困难,可考虑减量或换用阿立哌唑、鲁拉西酮等 EPS 风险较低的药物。
• 就医指征:影响进食、言语或出现跌倒需及时复诊。
4.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 识别要点:口-舌-颊三联征(咂嘴、伸舌、咀嚼样动作),长期用药后出现,停药后仍可能持续。
• 处理:避免继续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可换用氯氮平或联用氘丁苯那嗪。
• 就医指征:症状持续 3 个月以上需专科评估。
二、流涎(多涎)
• 识别:睡眠或清醒时口水明显增多,侧卧可减少误吸。
• 处理:轻度无需干预;中重度可尝试 0.1 mg/周可乐定透皮贴,或睡前口服苯海索 2 mg。
• 就医指征:出现呛咳、吸入性肺炎立即就诊。
三、体重增加与糖脂代谢异常
• 识别:体重 1 个月增加 ≥5%,或腰围男性 >102 cm、女性 >88 cm;空腹血糖 ≥5.6 mmol/L、甘油三酯 ≥1.7 mmol/L。
• 处理:
– 饮食:低升糖指数(GI)饮食、减少含糖饮料;
– 运动:每周 ≥150 min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药物:体重增长 >7% 可换用齐拉西酮、鲁拉西酮或联用二甲双胍 500–1000 mg/日。
• 就医指征:连续两次复查血糖、血脂均异常,需内分泌科会诊。
四、排尿困难
• 识别:膀胱充盈但排尿费力或滴沥不尽,伴下腹胀痛。
• 处理:临时肌注新斯的明 0.5 mg;若 1 h 内无效,需导尿并停药或换药。
• 就医指征:完全尿潴留 >6 h 或伴剧烈疼痛立即急诊。
五、体位性低血压
• 识别:站立 3 min 内收缩压下降 ≥20 mmHg 或舒张压下降 ≥10 mmHg,伴头晕、黑朦。
• 处理:
– 立即平卧,抬高下肢;
– 监测血压;
– 必要时静脉补液或静滴去甲肾上腺素 0.05–0.1 µg/kg/min(禁用肾上腺素)。
• 就医指征:晕厥、跌倒或血压 <80/50 mmHg。
温馨提示
1. 任何不良反应出现,均应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换药,切勿自行停药。
2. 建议建立“用药-症状”日记,记录每日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便于复诊时精准评估。
3. 家属需掌握基本急救措施(如防跌倒、误吸处理),并保存急救电话及主治医生联系方式。
科学、规范、及时干预,是最大限度发挥精神类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