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服药:别让担忧耽误了康复之路
在门诊坐诊四十余年,每当面对抑郁症患者,“这药得吃多久?会不会把身体吃坏?” 几乎是绕不开的问题。我完全能体会这份顾虑 —— 药物要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任谁都会多几分担心。今天,我就以一个老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和大家推心置腹地聊聊这个关键话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认知:抑郁症本身就正在 “损害” 你的身体。
这绝非危言耸听。抑郁症从来不是简单的 “心情不好”,它是一种伴随大脑神经递质(如 5 -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的器质性疾病。这种失调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连锁伤害:
● 睡眠障碍:要么彻夜难眠,要么嗜睡不起,导致身体长期无法得到有效休整,免疫力逐渐下降;
● 食欲紊乱:或是茶饭不思、体重骤降,或是暴饮暴食、营养失衡,严重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 持续疲乏:即便一整天什么都不做,也会感到浑身无力、精神萎靡,日常活动都难以支撑;
● 躯体疼痛:频繁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却查不出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 心血管风险:长期的情绪压抑和生理失调,会使血压、心率异常,显著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所以,服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本质上是在阻止疾病对身体的持续伤害,是为健康 “保驾护航”。
抗抑郁药不是 “强身补品”,但更绝非 “伤身毒药”。
1、副作用≠身体被 “吃坏”
绝大多数抗抑郁药的副作用集中在服药初期,比如恶心、口干、轻微嗜睡或短暂失眠等。这些反应大多是暂时性的,随着身体逐渐适应药物,通常一到两周就会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在开药时,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具体情况,优先选择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并且通常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服用,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
2、长期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抗抑郁药的核心作用,是帮助失衡的神经递质恢复正常水平,从而从根源上改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精力不济等问题。当你能重新正常生活、顺利工作、轻松社交时,这份身心健康带来的整体收益,是任何潜在小风险都无法比拟的。而且,规范的药物治疗能将抑郁症的复发率大幅降低,让大脑和身体彻底摆脱疾病反复折磨的痛苦。
3、关于 “伤肝伤肾” 的担忧:科学监测可规避
确实,几乎所有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但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现代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肝毒性、肾毒性普遍较低。在用药前,医生会建议你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在长期服药期间,也会安排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通过专业监测及时发现并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地长期服药呢?
1、遵医嘱是第一准则
绝对不能自行加量、减量或突然停药。突然停药极易引发 “撤药反应”,导致头晕、焦虑、情绪反弹等不适症状卷土重来,甚至加重病情。无论是调整剂量还是更换药物,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
2、与医生坦诚沟通
服药期间,无论出现任何身体不适(如持续恶心、头晕),还是情绪上的波动(如情绪突然高涨或低落),都要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更换药物种类、加用缓解副作用的辅助药物,或是调整服药时间(如嗜睡者改为睡前服用)。
3、坚持综合治疗
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 “武器”,但并非唯一手段。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相结合,同时坚持规律运动(如慢跑、瑜伽)、保持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优质蛋白),并主动寻求家人、朋友的社会支持,能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当病情长期稳定后,也可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尝试逐步减少药量,降低药物依赖。
总而言之,抗抑郁药不是你的 “敌人”,而是帮助你摆脱疾病困扰、重建生活秩序的 “盟友”。与其被未知的副作用恐惧束缚,不如主动和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案。要知道,能拥有正常生活、从容工作、愉快社交的健康状态,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正被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困扰,或是在用药方面有疑问,欢迎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在 24 小时内与你详细沟通,为你提供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