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抑郁症

“指标正常”却痛苦不堪?——中医视角下的“郁证”破解指南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12 10:45:50

很多病人走进诊室时,已被失眠、心慌、乏力、周身疼痛折磨得形销骨立,还伴随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症状。可全套西医检查结果却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其实,这正是中医所说的“郁证”——身体在用疼痛和不适大声“呼救”:情绪堵了,气血乱了,脏腑失衡了!

一、抑郁的根源,先在肝,再牵心脾

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长期压力或情绪受挫,肝失条达,便出现“肝郁气滞”。气机一堵,情绪首先失控:胸闷、爱叹气、胁肋胀痛接踵而来。

肝郁日久,会沿着两条线蔓延:

1、化火扰心——烦躁、失眠、易怒;

2、横逆犯脾——食欲差、乏力、便溏。

这就是“肝→心→脾”连锁失衡,抑郁症状随之愈演愈烈。

二、治抑郁,先调气,再养心,后健脾

中医不把抑郁当“简单情绪病”,而是把“疏通气血”作为第一要义,就像给淤堵的河道清淤,水流自会恢复。

1、肝郁化火型

表现:易怒、头胀、口干、失眠多梦。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 g、黄芩10 g、栀子6 g、丹参15 g,疏肝兼清火。

2、心脾两虚型

表现:多思善忘、心慌、乏力、食欲差、便溏。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 g、白术12 g、茯神15 g、酸枣仁20 g,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3、肝郁脾虚型

表现:情绪低落、胁胀、腹胀、大便不调。

方药:逍遥散加味——柴胡10 g、白芍15 g、白术12 g、薄荷6 g,疏肝扶脾,兼顾气血。

*以上剂量为参考,临床需医师面诊辨证后调整。

三、科学应对:中西合璧,标本兼顾

1、急性发作期

西医精准用药(如SSRIs、SNRIs)快速缓解情绪危机;同步使用中药/针灸减轻头晕、恶心、嗜睡等副作用,平均可降低西药用量20%–30%。

2、巩固期

逐步减停西药时,用中药调和肝脾、益气养血,可让复发率下降约30%(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数据)。

3、特殊人群

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对药物副作用更敏感,中药+针灸+心理干预的“低剂量联合方案”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四、居家自助“疏肝三件套”

1. 穴位按揉

每天早晚各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3分钟,泄肝郁、助睡眠。

2. 呼吸导引

“4-2-6”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连续10轮,5分钟快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3. 食疗代茶

玫瑰6朵 + 陈皮3 g + 炒麦芽10 g,沸水冲泡,代茶饮——疏肝、健脾、消胀。

五、给家人的一句话

抑郁不是“想不开”,而是“气机打结”。请把“你要开心点”换成“我陪你去看中医”,让专业医师帮他/她把气血理顺,情绪才能重新流动。

结语

西医指标正常,不代表身体无恙;中医辨证“有证即可治”。先让气机转起来,再让心脾强起来,抑郁的阴霾才会真正散去。中西联合、标本兼顾,是当下最科学、最温柔、也最有效的抗抑郁路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