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常识

抗抑郁药物停药的“坑”与“桥”:如何科学应对撤药综合征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03 11:29:28

在现代医学中,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及其他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患者在停药时会遭遇一系列复杂的身体和心理症状,即“撤药综合征”。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撤药综合征的表现,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避免它。

一、撤药综合征的多样表现

撤药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情绪、躯体、神经系统以及认知与感知等多个方面:

1.情绪症状

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剧烈波动,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情绪加重,甚至烦躁易怒。这些情绪变化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2.躯体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疼痛以及类似流感的症状较为常见。这些躯体不适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干扰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3.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震颤、感觉异常(如电击感),以及失眠或睡眠障碍。这些症状不仅令人不适,还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感。

4.认知与感知症状

注意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和感觉过敏也是停药后的常见问题。注意力不集中会使患者难以完成任务,记忆力减退可能导致重要事项被遗忘,而感觉过敏则会让患者对声音、光线等刺激过度敏感,增加不适感。

二、高风险人群与不同药物的发生率

虽然所有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都可能经历停药症状,但某些特定人群的风险更高:

服用短半衰期药物的患者;

服药不规律的患者;

持续使用抗抑郁药超过8周的患者;

在抗抑郁治疗初期出现焦虑症状的患者;

同时服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患者;

以往有过停药症状经历的患者。

不同药物类型在停药时的症状发生率也有所不同: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但同时也是撤药反应较为明显的药物之一。例如帕罗西汀,由于其半衰期较短,停药后更容易出现症状。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虽然这类药物的使用相对较少,但由于其对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广泛影响,停药症状往往较为严重。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对饮食及其他药物的多重相互作用,突然停药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反应,如血压急剧升高、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2024年6月,《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了一项涉及16532名患者的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停药症状发生率最高的是丙米嗪(44%)、地文拉法辛/文拉法辛(40%)、艾司西酞普兰(39%),而最低的是氟西汀(15%)和舍曲林(18%)。严重停药症状发生率最高的是丙米嗪(12.3%)、帕罗西汀(5.3%)、地文拉法辛/文拉法辛(5.6%)。因此,在停用丙米嗪、帕罗西汀、地文拉法辛/文拉法辛时,尤其需要谨慎考虑严重停药症状的风险。

三、安全减少停药症状的方法

为了避免撤药综合征,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

逐渐减量

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剂量,这是预防抗抑郁药停药症状最有效的方法。减药计划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量身定制,可能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一般而言,停止抗抑郁药治疗的过程至少需要4周,药物半衰期越短,越要严格遵守这个规则。在减药后期,速度应该更慢,以确保身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药物剂量的变化。

医生监控

整个减药过程中,应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全程监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复杂症状。患者应定期复诊,向医生详细汇报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心理支持和替代疗法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在减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额外支持。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压力和焦虑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管理减药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症状。

主任有话说

作为一名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0余年的医生,我深知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一直秉承“中西双结合,身心两手抓”的综合干预理念。疾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秉持科学的态度,积极治疗,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