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
三类精神科常用药长期服用或升高痴呆风险——科学用药与中西联合应对策略
精神科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及时缓解症状、帮助患者重返生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最新研究提示,以下三类药物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显著提高痴呆发病风险,须引起患者、家属及医生共同关注。一、苯二氮䓬类(BZD):安定、氯硝...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8 14:23:29 -
警惕!三类极易成瘾的精神药物——正确用药的“四把钥匙”
精神类处方药能帮我们缓解抑郁、焦虑、失眠或注意力不集中,却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绑架”大脑。下面三种药物最容易让人掉入成瘾陷阱,请务必提前了解、谨慎使用。一、苯二氮䓬类:看似“安定”,实则“深渊”代表药: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艾...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8 13:52:17 -
精神科老专家四十年经验谈:把抗精神病药吃“对”,别让“怕副作用”变成“真复发”
很多患者和家属一听“长期吃药”就紧张,担心“把身体吃垮”,于是偷偷减药、停药,结果病情反复、加重,甚至酿成悲剧。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一、副作用≠必然垮掉确实,部分传统抗精神病药可能引起代谢异常、锥体外系反...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8 11:36:27 -
长期服用苯二氮䓬?7 个关键细节让疗效与安全双赢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在焦虑和失眠治疗中确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好帮手”也可能变成“隐形炸弹”。以下 7 条建议,帮您把风险降到最低。1. 医嘱是底线:别加量、别减量、别停药• 擅自加量 → 过度镇静、跌倒、记忆断片...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7 11:33:22 -
“副作用更小、疗效更稳”——精神科新药与中西整合治疗全攻略
在精神疾病的长期管理中,药物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手段。许多患者和家属最担心的莫过于“药效还没来,副作用先到”。事实上,近十年精神科新药迭代迅速,已有一批“代谢友好、耐受性佳”的选择;若能再辅以中医辨证调理,更可达到“减副增效、长治...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5 14:04:02 -
“抗精神病药致肥、升糖、乱激素?——一张‘全攻略’教你稳住体重、血糖与泌乳素”
一、为什么吃药会变胖、血糖高、月经乱?1、体重、血糖、血脂• 高风险:氯氮平、奥氮平。• 中等风险:喹硫平、帕利哌酮、利培酮、氟哌啶醇。2、泌乳素升高(女性停经/泌乳,男性性欲下降)• 高风险:氨磺必利、帕利哌酮、利培酮、氟哌啶醇。• 相对...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5 10:22:12 -
抗精神病药出现手抖、脖子歪?一文读懂“锥体外系反应”与应对指南
正文服用抗精神病药时,有人会出现脖子僵硬、手脚发抖、坐立不安等不适,这些现象在医学上统称为“锥体外系反应(EPS)”。它分为四种常见类型,及早识别、正确处理,就能把影响降到最低。一、急性肌张力障碍——“突然抽筋” 表现:翻白眼、头颈扭...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4 11:00:02 -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停药?——精神科“治好”的3把标尺和4个前提
“药到底要吃到什么时候?”这是精神科门诊里出现频率最高、却最难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医生口中的“坚持服药”,不是拖延,而是预防“复燃”与“复发”的最后防线。想知道自己能否停药,先弄清三件事:病程阶段、痊愈标准、安全前提。—————...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3 11:12:44 -
一条藤上的“三瓜”:失眠、焦虑、抑郁如何精准用药?中西合璧的4种方案
如果把失眠、焦虑、抑郁比作“同一条藤上的三个瓜”,那么它们共同的土壤就是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临床上有几类“一箭三雕”的处方药,能在同一张方子里同时照顾到睡眠、情绪与焦虑,但又各有“性格”。下面按“作用快...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2 13:44:14 -
为什么药吃了却不见好?精神科疗效受阻的3大真因与破解方案
在精神科门诊,常常听到患者或家属抱怨:“药吃了好久,一点用都没有。”实际上,药物“失灵”往往不是药本身无效,而是以下三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一、依从性:药效的“第一道关卡”• 漏服、减量、自行停药,都会让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达不到治...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0 13: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