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
抗精神病药出现手抖、脖子歪?一文读懂“锥体外系反应”与应对指南
正文服用抗精神病药时,有人会出现脖子僵硬、手脚发抖、坐立不安等不适,这些现象在医学上统称为“锥体外系反应(EPS)”。它分为四种常见类型,及早识别、正确处理,就能把影响降到最低。一、急性肌张力障碍——“突然抽筋” 表现:翻白眼、头颈扭...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4 11:00:02 -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停药?——精神科“治好”的3把标尺和4个前提
“药到底要吃到什么时候?”这是精神科门诊里出现频率最高、却最难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医生口中的“坚持服药”,不是拖延,而是预防“复燃”与“复发”的最后防线。想知道自己能否停药,先弄清三件事:病程阶段、痊愈标准、安全前提。—————...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3 11:12:44 -
一条藤上的“三瓜”:失眠、焦虑、抑郁如何精准用药?中西合璧的4种方案
如果把失眠、焦虑、抑郁比作“同一条藤上的三个瓜”,那么它们共同的土壤就是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临床上有几类“一箭三雕”的处方药,能在同一张方子里同时照顾到睡眠、情绪与焦虑,但又各有“性格”。下面按“作用快...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2 13:44:14 -
为什么药吃了却不见好?精神科疗效受阻的3大真因与破解方案
在精神科门诊,常常听到患者或家属抱怨:“药吃了好久,一点用都没有。”实际上,药物“失灵”往往不是药本身无效,而是以下三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一、依从性:药效的“第一道关卡”• 漏服、减量、自行停药,都会让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达不到治...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0 13:26:15 -
守好“生命过滤器”——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护肾全攻略
一、药物是把双刃剑精神类药物能让情绪重归平静,也可能在悄无声息中给身体埋下隐患。今天我们聚焦肾脏——这座每天过滤180升血液的“生命过滤器”——看看哪些药物最容易让它“超负荷”,又该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二、肾脏最怕的4类药物1. 锂盐(碳...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0 11:31:11 -
不“断药”,不“踩坑”:精神科药物服用与停药的科学指南
一、哪些药最忌“说停就停”?1.抗抑郁药:突然停=情绪“过山车”,低落、烦躁可能反扑。2.抗精神病药:擅自停=幻觉、妄想卷土重来,住院风险飙升。3.抗焦虑药:突然停=焦虑“加倍奉还”,还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失眠等戒断反应。4.助眠药:长期用可...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20 11:16:47 -
曲唑酮:从“助眠配角”到“情绪多面手”——一份临床视角的深度解析
一、机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维调控”曲唑酮的分子设计让它在神经系统内扮演“多面手”角色:1、 5-HT再摄取抑制——提升突触间隙血清素浓度,奠定抗抑郁基础。2、5-HT2A/2C受体拮抗——既放大抗抑郁信号,又通过阻断过度激活的受体,改善焦...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18 10:43:26 -
“速效救心”还是“隐形枷锁”?——关于艾司唑仑,你必须知道的 4 件事
一、共同的敌人:大脑“信号故障”抑郁和焦虑常常结伴出现,根源是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邮差”——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数量不足或传递混乱。主流抗抑郁药像“招新邮差”,但要 2~8 周才能上岗。在这段空窗期,患者常被心慌、胸闷、彻夜...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17 13:46:32 -
找回被乌云遮住的太阳——一位18岁少年“身心同治”的康复手记
当现代生活的节奏像失控的秒表,压力便成了许多人肩上的隐形行囊。对于仍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它更容易压垮尚未成熟的心灵,甚至扰乱大脑这台最精密的“指挥官”,诱发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疾病。18 岁的少年小军,曾是人群中最亮的那束光。然而,长期...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16 11:27:05 -
把药吃对、吃稳、吃出长久效果的4个关键
很多患者和家属心里都画着同一个问号:“这药天天吃,到底吃对了没?”“怎样把疗效提到最高,把风险压到最低?”行医40年,我总结出4句话、12个字,照着做,少走弯路。1、 剂量频次:听医生的,别“自调音量”医生给多少毫克、一天几次,背后是体重... [详情]
发布时间:2025-07-14 1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