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像钟摆一样失控?一文读懂双相情感障碍的“冰与火”
一、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核心特征是情绪在“高峰”与“低谷”之间来回摆动:
• 高峰——躁狂/轻躁狂:几天内异常兴奋、话多、睡得少却精力旺,易冲动购物或冒险。
• 低谷——抑郁:持续低落、兴趣减退、乏力,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两种状态可交替出现,也可能“混”在一起,让人一时亢奋、一时绝望。
二、数字背后的残酷
• 发病高峰:15-19岁。
• 误诊率:首次就诊被当作抑郁症的约占1/3。
• 自杀风险:25%-50%的患者曾尝试自杀,最终约20%死于自杀,居精神疾病之首。
• 就诊延迟:中国50%的患者发病5年内未获规范治疗。
三、为什么容易被误诊
轻躁狂常被误当成“性格外向”或“青春期叛逆”:睡眠需求骤降、过度自信、冲动消费等表现,家人往往不以为意。等到抑郁袭来,医生只看到“情绪低落”,便按抑郁症处理,结果可能诱发更猛烈的躁狂。
四、三条治疗“铁律”
1. 综合:药物+心理教育+物理治疗+危机干预,多管齐下。
2. 长期: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持续管理,不可擅自停药。
3. 家属同行:家人学会识别复发信号、督促服药,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五、给家属和患者的三句话
1. 情绪波动连续一周以上且影响生活,尽早就诊精神科。
2. 记录情绪日记,帮助医生区分“性格”与“症状”。
3. 规律作息、远离酒精毒品、保持社交与运动,是最便宜却有效的“处方”。
结语
双相障碍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脑病。及时识别、规范治疗、家属同行,就能把情绪从失控的“钟摆”拉回可控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