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治疗新路径:中西医结合如何实现 “阴平阳秘”?

来源:北京中西医精神心理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10 10:11:42

在双相障碍的临床诊疗中,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情绪稳定剂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堪称控制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 “主力军”。这类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能有效缓解情绪的剧烈波动,但长期服用往往伴随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不少患者反馈,持续用药后会出现手部震颤、短期内体重激增 20%-30%、肝肾功能指标异常等问题,更棘手的是药物依赖性 —— 一旦擅自停药,情绪便会失控,要么陷入绝望抑郁的深渊,要么转入冲动狂躁的状态,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困扰。

中医对双相障碍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体系:将躁狂状态归为 “狂证”,抑郁状态对应 “郁证”,认为其根本病机在于阴阳失衡、肝气郁结兼痰浊内阻。因此,中医治疗主张以 “调和阴阳、疏肝理气、宁心开窍” 为核心,从整体上恢复脏腑功能协调,而非单纯抑制表面的情绪波动。这种 “整体调节” 思维,与西医 “对症治疗” 的思路形成了完美互补。

门诊医案:从 “药越吃越重” 到 “自主调控情绪”

三年前,我接诊了一位 27 岁的女性患者,双相障碍病程已达三年。尽管她一直同时服用三种抗躁狂西药,但情绪波动仍十分频繁,每周要经历 2-3 次剧烈起伏:躁狂发作时,她能滔滔不绝地讲话至凌晨三点,精力异常旺盛;抑郁发作时,则闭门不出、持续自责,甚至出现木僵状态,连基本的饮食起居都需要家人照料。家属无奈地说:“药量一次次加,可她整个人却越来越脆弱,稍有一点刺激就会崩溃。”

面诊时,我发现患者舌质红绛、舌苔稀少,舌边还可见明显瘀斑,脉象弦细而数,同时伴随心悸、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综合辨证,判断其病机为 “肝肾阴虚为本,虚火上扰心神”,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治疗第一阶段(1-2 个月):滋阴降火,稳住情绪基底

以知柏地黄汤合酸枣仁汤为基础方加减:用熟地、山茱萸滋养肝肾之阴,知母、黄柏清降虚火,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同时加入郁金、合欢皮疏解肝郁,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形成 “攻补兼施” 的组方思路。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平衡体内阴阳,缓解虚火扰心的症状。一个月后,患者反馈夜间惊醒次数从 5-6 次减少至 2 次,情绪爆发频率也降低了 40%。

治疗第二阶段(3-6 个月):健脾养血,夯实身体根基

在前期方剂基础上,加入白术、当归调理脾胃。中医认为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改善后,气血生成充足,才能更好地濡养脏腑。这一阶段,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抑郁时的乏力、倦怠感减轻,躁狂发作时的冲动行为也有所收敛。

治疗第三阶段(7-9 个月):交通心肾,逐步减量西药

引入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调和水火,同时根据患者情绪稳定情况,逐步减少西药用量。此时患者已能主动感知情绪变化,并尝试通过散步、听音乐等方式自我调节。

治疗第四阶段(10-12 个月):巩固调理,恢复社会功能

以六味地黄丸合逍遥散加减巩固疗效,西药剂量减至初始量的 30%。持续一年的跟踪治疗显示,患者的情绪波动基本消失,社会功能完全恢复:不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能顺利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还主动联系朋友,重建了社交圈。

中西医结合:不止 “对症”,更求 “根本”

这个案例充分印证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相障碍的独特优势:急性期依靠西药快速控制极端情绪,为中医调理争取时间;中医则从 “整体观” 出发,通过调节阴阳平衡、疏通气血运行、修复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肝肾阴精充足、肝气疏泄正常、心神得以濡养时,情绪自然会趋于稳定 —— 这种由内而外的调节机制,正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精髓所在。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时,不仅关注药物对精神症状的直接调控,更将肝、肾、脾等核心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例如,针对西药可能带来的肝肾损伤,会在方剂中配伍枸杞、山药、女贞子等保肝药材,或熟地、肉苁蓉、菟丝子等补肾食材;同时结合药膳(如百合莲子粥、山药枸杞鸡)、穴位按摩(如太冲、内关、神门穴)等辅助手段,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

这种调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减少震颤、体重异常等不良反应,还能通过气血阴阳的整体调和,进一步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可以说,中西医结合 “双管齐下”,既保证了急性期治疗的效率,又兼顾了长期治疗的安全性,为双相障碍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康复路径。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正受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困扰,或对用药、治疗方案存在疑问,欢迎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在 24 小时内与您联系,为您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指导。

相关阅读